很多人在想昨天美股的大跌到底原因是什麼?
新聞將重挫連結至恆大危機﹑聯準會利率決議的不確定性,又或是美國債務上限的老調重彈。
早上我在IG直播的時候也有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,預先做好規劃,手上留有現金的投資人在股市劇烈震盪時保有更多彈性,觀察市場的慣性是否改變來評估大盤短中期的發展,而過去這段時間觀察清單中的股票,也可以趁這個機會看看有沒有好的入場點。
多等一兩天,多觀察一下對於整體的報酬率我自己覺得不會有太大的影響,但是對於下檔風險控制上卻有很大的幫助。個股上我自己會用這樣的思考方式,而若是想要長期佈局指數類商品,則可以在下跌時按比例分批布局。
既然不用太過頻繁交易,剩下的時間可以做些什麼?
看我的Youtube影片或聽Podcast都是不錯的選擇😂😂當然也可以多讀好書,話說我前天才上片說閱讀是最好幫助思考與生產力的方式,也可以解答眾多疑難雜症!
最近有幾本書蠻適合市場波動時撫慰廣大股民的心,包括大牌出版的《複利的喜悅》跟樂金出版的《高手的法則》。
兩本書比較相似的地方,是都採用章節式的編排讓讀者可以不需要一次讀完,即便是零碎的時間翻書,也可以有所獲得,思考自己在投資決策上的盲點與調整心態與步調。
《複利的喜悅》中,擷取了許多好書的內容或是經典的語錄,讓讀者可以在閱讀時了解,可長存於世界的真理與規律適用於生活中各個面向,而不是僅適用於投資理財,一旦你將它們轉化為習慣,便可以在任何時候保有原則,在未來享受到忠於自我、刻意練習與複利效應等帶來的好處。
《高手的法則》則是摘錄了許多不同投資風格的大師,包括指數化投資、價值投資與動能投資者,分享他們在投資路上的經驗與智慧,這樣的好處是藉由了解不同的投資風格與商品,可以讓讀者更好評估什麼樣策略更適合自己。
舉例來說在書中的章節中給予小資族的投資建議上,包括持有愈久的時間,可以讓你愈了解持有公司業務與投資組合的變化。而在投資組合的配置上,不需要太分散,但也不要讓個別的股票比重超過15%。不接刀,也不需要急著出手,買入剛上市的公司,最後則是在行情變化或基本面改變時,也要有果斷脫手的準備。
高手的成功不在於持有戰無不勝的聖盃,而是在於建構一個系統的決策流程,打造投資組合。沒有人可以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,但是至少你可以評估某些事情的可預測性或可持續性更高的,而避開那些不確定性過高的事情,降低承受巨大風險的機率。
就基本面分析來說,估值與安全邊際是進出場的重要條件,而就技術面分析來說,書中也舉了《趨勢交易正典》與《順勢致富》的作者麥可·卡威爾的說法:「不要預測,而是要反應。」是價格造就新聞,而不是相反的方向,市場該往哪裡走就會往哪裡走。不要過於主觀的面對行情發展與做出交易決策,就有更高的機率可以降低情感上的優柔寡斷。
對於行情的變化,過多的解釋是沒有必要的,而是在行情的變化下是否有你正在等待的機會?